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

印光法师放生语录

  易曰,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天道好还,无往不复。欲免恶果,先断恶因。欲得善果,先植善因。此天理人情之至谊也。是以现今有心世道人心之人,无不提倡戒杀放生,吃素念佛。以阐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事理,而冀其普天人民,同享安乐,同得解脱也。
《增广·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》


  黄山谷云,我肉众生肉,名殊体不殊。原同一种性,只是别形躯。苦恼从他受,肥甘为我需。莫教阎老断,自揣应何如。
  愿云禅师偈云,千百年来碗里羹,怨深如海恨难平。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听屠门夜半声。
  慈受禅师云,饮食于人日月长,精粗随分塞饥仓。下喉三寸成何物,不用将心细较量。
  世间养人之物,不胜其多。如法烹调,味都甘美。何得为我口腹,杀彼生命。致令生生世世,互相杀戮,了无已时。可不哀哉。故流布此书,冀挽杀劫。愿见闻者,咸皆信受。幸甚。
《三编·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合编题辞》


  凡有血气者,必有知觉。既有知觉,则必贪生怕死,趋吉避凶。鸟兽昆虫蚤虱,莫不皆然。若忽尔捕而杀之,则其力虽不能敌,无可如何,其心之仇恨,殆不能以语言文字形容。若将欲杀,或有赎之放之令生者,则其心之感激,亦复难以形容。纵彼现时虽无报恩报怨之力,然善恶之缘既结,或于现生,或于未来,必有不期然而然之报应。即彼等不能即报,而常行放生,天地鬼神,常为鉴临,必当降以祸福,且勿忽其弱而欺之。
《续编·放生杀生现报录戒杀放生各文合编序》
  放生之举,原为发起同人戒杀吃素之心。倘能戒杀吃素,则杀业不作,杀报自止。从前已造之业,则以竭力修善,至诚念佛,以消灭之。须知法云寺之放生,实一切同人戒杀吃素之前导。而有心人闻而兴起,同生慈惠恻怛之心,共行仁民爱物之道。将见人心转而天眷常临,雨旸时而五谷丰登。礼让兴行,战争息灭。中外协和,天下太平矣。此冯公等创建法云,提倡放生之本志也。
《续编·法云寺放生征信录序(民二十一年)》


  仁人君子,为报恩故,为免劫故,倍复注意于戒杀放生,持斋茹素也。然有大多数未闻佛法者,习以为常,任意行杀,以期悦口。由是之故,酿成兵劫。试思兵劫之中,人被杀戮,与彼物类受宰割以充口腹者,相去几何。倘作此想,则杀彼身以悦我口之念,能不消灭乎。又我既贪生,彼岂爱死。我若一芒刺指,即难忍受。彼则脔割其身,心岂能甘。虽力不能敌,无可如何,其怨恨之心,固结莫解,生生世世,必为报复。是以贤哲之士,欲令世人同息杀业,冀合乾父坤母,民胞物与之道,种种设法,买而放之,令尽天年。须知此举,重在救人,非单为救物也。以其冀人因见买放,不忍特杀。既不忍杀,则怨对不结,而未来之杀劫可消,后世之福寿自永。此放生之究竟宗旨,真实利益也。不知者,每谓虚费钱财,了无所益。试设身处地,为当愿人放我,为当愿人杀而食我耶。杭州西湖,自宋真宗时,即为放生池。自后纵有废弛,不久即复。
《三编·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》
  唐肃宗时,颜鲁公真卿,适守是邦。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,命鲁公撰文。其曰,举天下以为池,罄域中而蒙福。是岂独为物计哉,盖欲有所感也。今清凉山下乌龙潭,乃鲁公自立之放生池。鲁公精忠贯日月,文笔动风云。而且笃信佛法,极意护生。其懿德弘慈,千百年后,莫不景仰。……予常痛近世杀劫之惨,欲挽无力。因彼之请,触动予怀。予前撰南浔极乐寺放生池疏,已将吾人与物类之本具真心,及随业升沉,并杀生护生之现未果报,撮略言之,兹不缕述。冀诸位檀越,同发善念,同捐净资。俾此举速得成功,庶物类各得其所。其功德利益,无量无边。岂特现世万祸冰消,千祥云集。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,正不知其几千万亿也。须知放生原为戒杀,戒杀必从吃素始。倘人各戒杀,人各吃素。则家习慈善,人敦礼义。俗美风淳,时和年丰。何至有刀兵劫起,彼此相戕之事乎。此挽回天灾人祸,正本清源之要务也。凡有欲家门清泰,身心康宁,天下太平,人民安乐者。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,则求无不得矣。
《增广·金陵三汊河法云寺放生池疏》


纭纭异类,皆是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。不但不敢杀而食之,又思令其各得其所。由是圣君贤相,哲士鸿儒,多皆仰遵佛训,俯培己仁。或茹素而断荤,或戒杀而放生。其嘉言懿行,载诸史册。亦企后人同修慈心。愍彼物类,同具佛性。
《增广·乌程周梦坡居士夫人诞期放生碑记》


  入楞伽经云,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在生死中,轮回不息,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,乃至朋友亲爱侍使,易生而受鸟兽等身,云何于中取之而食,食肉之过,可胜言哉。泉州诸善士,欲挽杀劫,特立大同放生会。放生云者,欲感发众人之慈悲心,从兹不忍食肉耳。既不食肉,则现在不造杀业,将来不受杀报,虽曰爱惜物命,实为预护自身,若大家同抱此志,何难感召天和。倘放者自放,食者自食,则所放有限,所食无穷,消放者个人之杀业则可,消众同分之杀业则未也。
《增广·慈悲镜发隐》
  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,俗人不能得读。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,可以知其梗概矣。
《增广·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》


  必须令彼等各各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吃素念佛,求生西方。切不可求人天福报。凡夫有福,必造杀业,既造杀业,难逃杀报。况有福之人,不止造一杀业。然则求福之人,乃为自他求祸也。学佛之人,不可不知此义。德明,邀大家念观音,人各十万,放生一百万,以祈消灭杀劫,此亦莫大之功德也。然观音当终身常念,凡入会者,各各戒杀吃素,方是彻底办法。否则,今日出钱买些生放,日日买生自杀,或买于杀而卖者之家,仍是一暴百寒,何能消自他之宿现杀业乎。放生,乃提倡戒杀吃素之法耳。若不注重于戒杀吃素,则所放者有限,所杀者无穷矣。
《续编·复战德克居士书二》




  戒杀放生,吃素念佛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由一传十,由十传百,至千至万,靡然风从。庶可望其天下太平,人民安乐。此实治乱持危,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法轮也。当今之世,若不以因果报应,生死轮回为训,虽圣贤齐出于世,亦末如之何矣。若不以信愿念佛,求生西方是修,纵天姿高上,亦难断惑证真,了生脱死。
《续编·学佛浅说序》
  天地间完全一团太和元气。故风雨顺时,谷麦丰熟,动植诸物,悉得生育。人若体此以行,固不愧与天地并立为三,而称三才。以兹自卫卫他,俾一切含识,悉得其所,共乐天真。非所谓继往开来,以先觉觉后觉,补天地之缺陷,赞天地之化育者哉。而世人因贪口腹,取彼水陆空行诸物,杀而食之,以期悦我口腹,卫我生命,则欲求卫生,适得其反。由杀生故,大干天和。戾气所感,致有水旱瘟蝗等天灾。杀业所结,发生彼此战斗之人祸。究此灾祸之由,总因宿世现生杀生食肉之所致。食肉之祸,极酷极烈。不但害及现生,而复累及多劫。凡欲自卫其生者,可不以普卫一切水陆空行诸生乎哉。食肉卫生,大是异事。由习惯故,视以为常。如非洲人,杀人供膳,彼地之人,恬不为怪。缅昔圣人在位,则曰,鸟兽鱼鳖咸若。若者,顺也。咸若者,咸令顺其天性,不罹杀害之苦,与惊窜之怖也。此诚所谓乾为大父,坤为大母,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之怀抱也。若此,可不名之为大卫生家乎。惜今之卫生者,戕彼生而卫我生,卒致现生后世,苦报无穷。人羊转毂,强弱递换,尽未来际,亦难了结。于是古今缁素各大卫生家,咸皆提倡爱物行慈,戒杀放生,持斋茹素,信愿念佛。实为究竟卫生,至极圆满之义举也。华悟栖居士,笃信佛法,修持净业。欲挽世道人心,特辑古今名人言论,及杀生放生种种果报,名之曰卫生集。冀世人欲自卫其生,先当卫彼水陆空行诸生。则其自卫,不但止及现身,将使生生世世,凡所生处,悉各吉祥,无诸灾祸。若又念佛,以此卫生功德,回向往生。当可了生脱死,超凡入圣,断尽烦惑,得大无畏,普为一切孤露无依之六道众生,以作护卫,此命名卫生之微义也。郭涵斋居士,以近来杀劫弥漫,了无底止。欲流通此集,冀阅者咸发卫生之心,以息杀劫而正风化。祈余为校,因稍更正其次序,名称,卷数。又附前人所批数段,于各文之下。附唐人劝孝歌,及八反歌于后。俾各重卫生,各敦孝思,以广仁德,以报亲恩。而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皆当作佛,皆是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,尤当推广孝敬之心,以期究竟自卫卫生云尔。
《续编·卫生集序》
   一向不主张于佛菩萨诞期,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。此事已成铁案。捕生者特为放生者多捕,则买而放者,亦多有因放而捕来耳。然人情多好名,此各日放生则有名。又人情多以因循了事,若不于此各日放,则便不肯特为买放矣。光虽为人如此说,究亦只成空谈。
  又生亦不可乱放。放之于江,则无不可。放之于池,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,是放贼于人民之聚处,则群鱼皆为彼之食料。然欲一一如法,实难做到。是宜极力提倡戒杀吃素,以为根本解决之法。其于放生略为举行,以期人各体会放之之意而已。若尽量放而设法未能合法,则亦只功过不相掩耳。
  放生之举,事虽为生,意实为人。人若止杀,则固用不著此种作为。然人食肉之心愈盛,不设此举,久而久之,将举非洲之野蛮行为,遍行于世。可不预为设法,令彼嗜杀嗜肉之人,同生反躬自省之诫乎。
  放生者,但以不忍杀生为念,不能计及彼之食生物与否。鱼多食小鱼及小水虫。若如所论,则放一大鱼,必日杀无数小鱼水虫,则放一以杀多,是放之功少过多也。然穿山蛇獭,究无几何。既不能尽生物皆买放,则似宜从缓,庶免闲议。
  放生以志诚为彼念佛持咒为本。所有仪式,亦不过表示法相而已。如有其人,固宜按仪式行。否则但竭诚念佛即已。又凡生欲放,若夏日当宜速行。倘泥于等齐,按仪式作法,或至久经时刻,有碍生命。居士放生,宜从省略。若真诚无伪僭之心,即按仪式行,亦非绝不可行。若妄效僧仪,则成我慢矣。法固圆融,当善用心。在家居士可放蒙山,则此放生仪,固无所碍。然须绝无僭越之心,深存度生之念方可耳。
《三编·复罗智声居士书一》

没有评论: